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7日讯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范畴之一,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%左右。据统计,目前我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3300多对,按每对服务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0吨测算,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30万吨。服务区推进减碳,完成绿色高质量开展重任在肩。本年7月,全国首个完成自我中和的“零碳服务区”——青银高速济南东服务区正式投入使用,首份高速公路“零碳服务区”白皮书同步面世。
济南东服务区年均服务乘客1000余万人次,是山东省内规划最大的服务区之一,碳排放量也比较大。经测算,项目运转后年均碳减排约3400吨,已远超建成前年均2300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对推进交通范畴完成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具有重要演示引领含义。作为全国首个“零碳服务区”,那些碳去哪了呢?山东高速服务开发集团供能办理中心主任焉本辉现场为您揭秘“零碳服务区”里的“黑科技”。
闪电新闻记者 李沁龄 刘馨桐 报导